醫(yī)治肩背、頸椎、臉部、耳朵
少澤穴:井穴(源頭)醫(yī)治熱癥,通常刺" />
--------丙火,小腸為陽腑,秉大氣中火氣而生?;饸庥行ㄗ饔?。小腸經火氣的宣通作用,由下而上,自手走頭,絡心,主升。秉陽火之氣,兼秉陽水之氣。
《靈樞·經脈》:小腸手太陽之脈,起于小指之端,循手外側上腕,出踝中,直上循臂骨下廉,出肘內側兩骨之間,上循外后廉,出肩解,繞肩胛,交肩上,入缺盆,絡心,循咽下膈,抵胃,屬小腸。
其支者:從缺盆循頸,上頰,至目銳眥,卻入耳中。
其支者:別頰上(出頁),抵鼻,至目內眥(斜絡于顴)。
【手太陽小腸經位置圖】
1.共收錄19個穴位。
2.點擊列表中的穴位名稱查看該穴位詳細資料。
穴位圖:手太陽小腸經(共19穴,下圖)少澤穴→前谷穴→后溪穴→腕骨穴→陽谷穴→養(yǎng)老穴→支正穴→小海穴→肩貞穴→臑俞穴→天宗穴→秉風穴→曲垣穴→肩外俞穴→肩中俞穴→天窗穴→天容穴→顴髎穴→聽宮穴
【經絡循行】
起于手小指外側端(少澤),沿手背外側至腕部直上沿前臂外側后緣,經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,出于肩關節(jié),繞行肩胛部,交于大椎(督脈)向下入缺盆部聯絡心臟,沿食管過膈達胃,屬于小腸。
缺盆部支脈:沿頸部上達面頰,至目外眥,轉入耳中(聽宮)。
頰部支脈:上行目眶下,抵于鼻旁,至目內眥(睛明)、交于足太陽膀胱經。
小腸經循行圖動畫1:
小腸經循行圖動畫2:
【病癥表現】
是動則病嗌痛,頷腫,不可以顧,肩似拔,臑似折。是主液所生病者,耳聾、目黃,頰腫,頸、頷、肩、臑、肘、臂外后廉痛。為此諸病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留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盛者,人迎大再倍于寸口,虛者,人迎反小于寸口也。
【主治病候】
咽喉腫痛,面頰腫脹,頸項轉動困難不能回顧,肩部疼痛難忍,耳聾,眼睛發(fā)黃,上臂疼痛劇烈難以忍受,上臂及小臂外側下方疼痛。
【經絡循行動畫講解】
提示:下面的動畫有聲音講解,可以打開音箱收聽。
(查看評論) |
Copyright © 2012 - www.dzczkj.com.cn All Rights Reserved.
人體穴位網 版權所有